2016年6月23日,长沙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。长沙文化消费本身底子不薄,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刺激消费需求、发力文化供给侧,成为长沙入选后亟待突破的问题。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摸索,该市采取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、推进惠民便民措施、促进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等举措,积极开展试点工作,有力促进了文化消费,逐渐摸索出适合本土文化消费特色的“长沙模式”。
活动引领+惠民举措
扩大文化消费需求
在长沙市宁乡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,感受以四羊方尊为代表的南方青铜文化,再到一街之隔的炭河古城看一场大型歌舞剧《炭河千古情》,然后参加景区内各类主题活动,已成为不少湖南人的消费新选择。演出现场,一些观众还录制视频分享到朋友圈。据悉,炭河古城开展文化惠民活动,身份证户籍为宁乡的观众可免费观看一场演出。自7月2日试开园,截至8月9日,该剧已上演61场,吸引观众超过21万人次,营业额近500万元,其中惠民票占已售总门票的20%。
通过将文化品牌活动与惠民措施相结合,充分释放了长沙文化消费需求。长沙歌厅文化盛行,为吸引更广大群众走进歌厅酒吧,自2013年起,长沙举办“阳光娱乐节”,每年为环卫工人等群体发放免费票券,以带动消费。2016年,长沙继续策划举办了“阳光娱乐节”“公益电影放映月”“橘洲音乐节”等一系列品牌节会活动,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。参与长沙阳光娱乐节的企业超过1000家,累计向群众赠票10万余张,带动超过100万人次参与消费,拉动相关产业消费过亿元。
据悉,长沙将持续推出“悦读、悦艺、悦享、悦游、悦动、悦荟”六大系列文化品牌活动,以活动为载体鼓励并引导和培育文化消费。为加大群众文化消费参与度、培养文化消费理念,长沙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,推动公共文化“进村入户”,强化群众自办机制,发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,鼓励艺术团队举办公益演出。
融合创新 提质扩容
发力文化供给侧
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,长沙文化产业同样面临转型升级。为此,长沙以融合创新为驱动,打造文化精品,丰富产品供给,推动业态升级。
开展消费试点工作以来,长沙不断加快文化与旅游、商业、体育、科技的融合,催生文化新业态。在文化与旅游融和过程中,注重文化内涵与品牌建设。文化与体育融合方面,则加强设施改造,积极引进重要赛事。2016年,长沙投入7000余万元对贺龙体育中心硬件、软件进行升级改造。今年的中韩足球大赛上,4万个座位座无虚席,带动住宿、餐饮、交通等相关产业消费。同时,长沙在全国率先试点“文化+商业综合体”新模式,推进文化产品进商场,让文化消费与商场消费“联姻”。
在打造文化精品、提升文化消费品质上同步推进。长沙以国家级项目、赛事、平台为抓手,提升专业艺术水准,并激发群众文化活力,促进各门类文化全面繁荣。同时,长沙利用文化产业园区企业集中、消费能力强的特点,结合长沙文化特色与优势,培育建设消费聚集区。重点培育以湖南广电为核心的马栏山视频创业产业园,以长沙滨江文化园为核心的湖湘文化聚焦地等,扩容文化消费增量。
加强交流 不失本色
推动湖湘文化走出去
长沙在开启文化消费试点时,注意加强本土文化保护,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计划,依托马王堆汉墓、长沙国王陵、铜官窑等遗址,打造大遗址景观群;依托浏阳河、沩水、捞刀河三大流域,建设三大非遗生态示范区;保护好太平街、潮宗街、都正街等历史街区风貌。在重大文化项目上,也在不同程度上嵌入湖湘元素。
长沙鼓励有本地特色的文创、非遗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。据了解,长沙计划打造非遗街区,将国内著名的手工艺人和手工艺产品聚集在一起,进行产品集中研发和展示。“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上,要让文化、文物以产业化的形式走出去。”长沙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、局长杨长江说。
日前,长沙市召开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推进会,出台了《长沙市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》,计划到2018年实现市场文化消费体系更加完备、产品更加丰富、服务更加优质、居民文化消费理念更加科学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、可持续的政策措施。